勿让地板浪费成为家常便饭

老虎说测试 大话测试字数 1243阅读4分8秒阅读模式
摘要克里夫 罗威在交通标记工业有着15年以上的经验。他也是室内和室外应用交通标记方面的专家。他持有卷尺标记和个性化设计人行道标记材料专利。罗威也是优良标记和持久标记地板胶的开创者。他的...

与地板涂装比较而言,地板标记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操作解决方案:维克森林,数控)--精益倡导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鉴定浪费,工厂发生的任何行动几乎都存在浪费。每位员工都应在他们的日常工作流程中培训鉴别浪费,使在整体的运营效率中改善达到最大化。文章源自陈学虎-https://chenxuehu.com/article/2013/01/1033.html

为了行人的安全,使用叉车之类的室内工具的每个工业工厂都被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局(OSHA)都被要求标记过道和走廊。OSHA要求过道标记在工厂的生命周期内到位。考虑到地板标记要求不可能改变,让我们来看看用于创造和维持高度清晰可见的地板标记的方法如何会造成物料浪费和人员冗余。文章源自陈学虎-https://chenxuehu.com/article/2013/01/1033.html

过道和通道常常用油漆标记。油漆不能很好的粘附牢固,因此,地板通常必须通过水珠爆破或蚀刻预备以使表面破坏,因此油漆也会有可粘附之地。文章源自陈学虎-https://chenxuehu.com/article/2013/01/1033.html

为了制作一道精致干净的分界线来勾勒出过道,需要两道胶带来创建一个油漆的模版。需要多层油漆,每层油漆又要干燥时间。通常生产必须关闭以允许油漆彻底干燥。整个过程会话好几天,因此生产损失成本应考虑到使用油漆作标记的整个成本中去。然后,胶带边远地区也必须移除掉。文章源自陈学虎-https://chenxuehu.com/article/2013/01/1033.html

当区域再次对交通开放时,标记会受不停的室内车辆交通和滥用限制。在这些条件下,油漆不能很好地承受住。我见过一天之内油漆线变得模糊。标记需要不同地重新油漆以位置高度清晰的走道。基本上,整个过程不得不再现。文章源自陈学虎-https://chenxuehu.com/article/2013/01/1033.html

当创建一个持续更久和无需更多不停地维护的标记时,如果有一种创建一个标记的可替代性方法,这种方法不需水珠爆破地板准备,关机时间,胶带移除,那么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说使用地板标准涂装是浪费的。文章源自陈学虎-https://chenxuehu.com/article/2013/01/1033.html

幸运地是,有这样一种方法,那就是使用重型地板标记胶带来描绘地板和创建过道。比起酒精擦拭地板,无需预备工作,无需生产关闭。应用之后,地板立即可以对交通开放。倘若你确保使用高品质的地板胶,那么胶带条纹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高质量的地板胶以有斜面边缘和一个壁凹胶合剂系统为特征。斜面边缘创造一个斜坡效应,允许交通运输在线上被管理。因为粘合剂从边缘凹进,交通绝不会接触到胶合剂,胶带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完好无损。文章源自陈学虎-https://chenxuehu.com/article/2013/01/1033.html

重型地板标记胶带完全和标准乙烯基地板标记胶带不同。注意薄的乙烯基地板胶,因为,它不耐用,而且当需要更换时,很难割掉。乙烯基地板胶没有壁凹粘合剂和容破裂。因为标准乙烯基地板胶 不能经受交通运输之碾和很难移除,使用此种胶带又是另一个浪费之举。文章源自陈学虎-https://chenxuehu.com/article/2013/01/1033.html

精益目标力求在每种可能的情况下鉴别浪费。浪费几乎随处可见。当涉及到地板标记时,考虑到初期装机还有地板标记的长期维护可能引发的浪费。也许在效率上,我们可以实现更大的获益。文章源自陈学虎-https://chenxuehu.com/article/2013/01/1033.html

作者简介文章源自陈学虎-https://chenxuehu.com/article/2013/01/1033.html

克里夫 罗威

克里夫 罗威在交通标记工业有着15年以上的经验。他也是室内和室外应用交通标记方面的专家。他持有卷尺标记和个性化设计人行道标记材料专利。罗威也是优良标记和持久标记地板胶的开创者。他的公司,操作解决方案公司(InSite Solutions LLC)提供免费的优良标记带样品,同时建议公司采用物美价廉的地板标记解决方案。在他的电子商业网站stop-painting.com上,可以获得他的交通标记产品。

 
  •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 转载请注明:勿让地板浪费成为家常便饭 | https://chenxuehu.com/article/2013/01/1033.html